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自人出生以来,这五感就在不停的接受外界的信息,经大脑处理后得到一些信息储存起来。如若需要一台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必然也需要这五种感觉作为基础。如若不然,便如残疾人一般有些缺陷,从而难以模拟正常人的生活。人的不同就好比机器人硬件不同,人的衰老也就好比机器人的硬件衰老。反过来亦是如此。
视觉
那么其实机器人不该用相机。相机设计的初衷是照相,是为了完整地保留图像。而(大部分)人的眼睛所收集的信息进入大脑后,并没有真正的保留下来图像,而是一些处理之后的“抽样”(Subsamples),或者是更加粗略的信息,比如某一块大概位置的颜色,某一物体大概形状,等等。人没有这个能力和必要去储存图像,那么机器人其实也不一定需要完整的图像然后才去应用图像处理得到其需要的信息。当然这也跟我们需要机器人做什么有关系。如果专门负责照相的,那自然是高清摄像机作为他们的“眼睛”较为合适,不然需要他们手上拿一个相机也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听觉
机器人该有录音设备作为其耳朵,至于摆放的位置那就不一定了,录音设备的数量也是可以根据机器人的作用来适当增减。可似乎如果只是听,真的需要完整的录下来么?在安静的时候,人即使听到了声音,也不会在意或者处理,除非超过了一定的分贝,惊到了的时候。那么作为模拟人的机器人,如果不是需要全程录音,就不应该需要把所有的声音都录下来,然后分析。应该做的,是把录下来的部分先做一个过滤。另外,有时候理解音频的整个过程是:录音,分析,转成文字,理解,然后甚至成像。而人听到的过程是:录音,分析,理解,成像。所以说真的有必要把音频转换成文字吗?
嗅觉和味觉
机器人需要这两个感觉吗?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必要的。机器人不需要吃饭。有用的,可能就是判断一下空气中的污染和饭菜有无毒素,亦或者是饭菜卡路里健康指标之类。即使从模拟一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机器人也只是变相的拥有这两种感觉,因为他们不能“吃”食物,不能消化,不能排泄。记得有电影里机器人喝汽油,吃电池,也许真的有一天他们有这样的需求吧——当人不再给他们充电的时候。
触觉
触摸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途径。我们学会怎么抓一样东西,学会怎么使用筷子,都跟触觉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只是为了“看”,那么无线电波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而触觉给予人的是另外一种感受。机器人想要去模拟人,必须要有触觉。机器人该用什么充当触觉?要有触觉,机器人必须要有像人类一样的手指之类。很多机械工程师研究出来的机器人四肢模拟了人类的四肢,就连手掌手指也是一样。这虽然是一种方式给予机器人触觉,但是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假设机器人是一个新的物种,那么他必须有自己进化出来的独有的触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