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重温:《将相和》读后感

《将相和》读后感

《将相和》这篇文章,是选自于古代文学家司马迁写的著作——《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共一百三十卷,“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第八十一卷。这第八十一卷,又称“将相和”,是用来比喻两个人先前闹矛盾,之后又因其中一人感动了另一人两人和好了。

《将相和》讲得是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王约赵王渑池之会,蔺相如又立了功,升为上卿。廉颇不服气,从此矛盾展开。蔺相如以宽广的胸怀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为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的才干超乎常人,他有良好的口才,他有宽广的胸怀,他有聪明的才智,他还有勇有谋。“完璧归赵”中可以体现出来:秦王双手捧璧,绝口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机智地说:“这璧有点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拿到璧,他靠着柱子,道:“如不换城,休想得璧。”他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便叫人带着和氏璧回了赵国。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言行,已经充分体现出他有良好的口才和聪明的才智。“渑池之会”中,蔺相如又展现了自己的特长: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当然不敢推辞,鼓了一段后,秦王让人记下,在渑池之会时,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要求道:“请您为赵王击缶,不然我就和您拼了。”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又令人记载,说秦王为赵王击缶。从这里,“鼓瑟”和“击缶”,这里可以体现蔺相如才智过人。瑟是古时候最差的乐器,而缶是古时候的缸器具,秦王击缶,赵王鼓瑟,这还能说明蔺相如想让世界人都知道,秦国不如赵国好。还有,“蔺相如走到亲王面前”说明了蔺相如早就想好该怎样挽回赵国的面子。再如,“我就跟您拼了”体现出蔺相如的勇敢,当时有多少士兵在场啊!“负荆请罪”中,蔺相如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大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榜样,从“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门迎接”可以看出他不计前嫌,不然蔺相如怎么会出门“热情”地迎接呢?

另外,廉颇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竟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堂堂赵国大将,竟能如此之举,可见廉颇是极为诚心地相蔺相如请罪。这也能说明廉颇也是以国家为重的大将。

在《将相和》这篇文章中,次要的角色也有特点。比如,“当秦王双手捧璧时,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从“绝口不提”说明了秦王是个很有心计的人;“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不敢推辞,鼓了一段,秦王立即让侍从记下”,从“立即”这个词不仅说明秦王很有心计,还说明秦王仗着自己国家的强大来压迫别人。再如,当秦王要赵王鼓瑟时,赵王不敢推辞,体现到赵王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赵国没有秦国强大,不敢不从。

通过对《将相和》的学习,我不仅明白一个人要有才又有德,才能成为国之栋梁,还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饶恕,互相帮助,不要得理不饶人,以免酿成大祸。

发布日期:
分类:随想 标签: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